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【买房血泪史】女作家买房血泪史引热议

发表于2013-09-12

近日网上一位女作家所写的买房血泪史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。不禁让人联想到,在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,曾有记者询问奖金的处理方式,他说要在北京买套大房子让一家人能够住在一起。就连莫言这样赫赫有名的文学家首要考虑的也是买房问题,可想而知如今的房价真的太高了。与今天的莫言相比,中国原来的文化人都住些什么房子?历的房价又是如何呢?

【买房血泪史】女作家买房血泪史引热议

    莫言作为一个的文化人,一个成名几十年的中国小说家,平时不抽烟、不喝酒,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,但收入居然微薄到只能让一家三代挤在91平米的“斗室”有时甚至不得不分居,天各一方。莫言的辛酸折射出中国文化人经济上的促狭和尴尬。

发表于2013-09-12

唐宋时期“一线城市”的房价

    中国古代一些“一线城市”的房价也不低。关于唐朝的房地产资料,目前能找到的文献少之又少,我们只能从一些文人的笔记和文章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,文史作家李开周在其《晚唐房价考》中曾讲了两个关于房价的小故事:

 

    晚唐诗人杜牧给一个姓沈的官员写过小传(《唐故尚书吏部侍郎赠吏部尚书沈公行状》),说这个姓沈的官员先后做湖南观察使和江西宣州太守,两任地方官下来攒了不少钱,回京之后在长安城开化坊买了一座气派的大别墅,总共花了300万文。

 

    晚唐另一位诗人李商隐也给一个姓白的官员(事实上就是白居易)写过小传(《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(楼盘)白公墓志铭》),说唐宪宗在位的时候军阀李师古(《旧唐书·白居易传》作“李师道”)为了收买人心,给唐太宗时著名宰相魏征的子孙送了一大笔钱,让他们赎回已经卖掉的魏征旧宅。当时魏征子孙赎回这套旧宅总共花了多少钱呢?600万文。

发表于2013-09-12

北宋汴梁房价高得有点离谱

    北宋的都城汴梁(今开封(楼盘))是当时上规模最大的大都会,可能和今天的纽约差不多,我们可以从《清明上河图》中一窥其风采。汴京的房子称得上寸土寸金,北宋文人王禹偁在《李氏园亭记》中记述了当时汴梁的地价:“重城之中,双阙之下,尺地寸土,与金同价。”

汴梁的高房价让大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员都买不起房子,主要以租赁为主,据说“虽宰执亦是赁屋”。这种情况并非夸张,在民间度特高的北宋政治家寇准,为官几十年一直买不起房,直到后来当了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”,才住进了朝廷分配的住宅。这个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”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宰相,《国老谈苑》记述了寇准的这段轶事:“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,不营私第,处士魏野赠诗曰:"有官居鼎鼐,无地起楼台。"洎准南迁时,北使至内宴,宰执预焉。使者历视诸相,语译导者曰:"孰是无地起楼台相公?"坐无答者。”

    这种连宰相都赁屋而居的情况在中国历并不多见,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汴梁房价高得有点离谱。

发表于2013-09-12

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,也是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保皇派和改良派人物。康氏收入颇丰,在上海(楼盘)、杭州和青岛(楼盘)有多处豪宅别墅,他晚年往来各地,过着的豪华生活。康有为房产众多,日常开支也庞大,他的钱来自何处呢?

    康有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项:一是宪政党提供的活动经费。据学者陈明远在《康有为的经济状况》中介绍,康有为作为宪政党党魁,长期接受宪政党供给。有次保皇会在海外募得基金一百万美元,就曾以十万美元给康有为作游历各国“考察政治”之用。二是海外华侨的捐赠以及大官僚、大军阀对康氏的馈赠。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,康氏在青岛去世时,山东军阀张宗昌就送了3000大洋作为安葬费用。三是康有为的书法润格收入。康有为的书法很受人们欢迎,达官贵人雅士名流趋之若鹜,康有为应接不暇,于是便找弟子刘海粟模仿自己的字体写字,自己只管签名、盖章,师生之间的流水作业倒也默契,天衣无缝。

    据史料记载,康有为的书法润格如下:“中堂七尺者三十圆,每减一尺减二圆,每加一尺加二圆;小横额三尺内二十圆,磨墨费加一(圆)。”据说康氏仅此一项就月入1000多大洋。

华东在线网站综合报道

    除此之外,康有为还通过撰写文章、发表演讲来获取经费。康有为的这些经济活动很有成效,不但让自己和家人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,还拿出一部分来资助了学生和友人,可谓一举数得。

发表于2013-09-12

民国文化人的幸福生活

【买房血泪史】女作家买房血泪史引热议

    大学教授、报馆编辑等文化人在民国期间收入很高,他们过着优越的物质生活,在北京这样的大地方买套房子也属稀松平常,他们的幸福生活让后人感叹不已。

 

    当时辅仁大学有个教授叫英千里,他在辅仁任教的同时还兼着和的课程,为两校学生教授英国文学。同时打3份工的英千里最多的时候一月能拿1000多元大洋,英千里的儿子英若识多年以后还记得有一次父亲领了薪水,“把大洋往桌子上一堆,让我们小孩儿趴在桌子上抓着玩儿”。

    英千里曾长期在北平居住,后来厌烦城中尘嚣,便在京郊买了地皮,建了别墅。每年夏天,一家人就从城里到郊外度假,后来为了出行方便,又买了一辆福特轿车代步,这种排场在当时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摆的起的。

发表于2013-09-12

 鲁迅兄弟收入稍逊一筹

    鲁迅民国初期在部社会司当科长,月薪300大洋,此外还有稿酬和兼课的报酬,总数大概有400圆左右。弟弟周作人后来到担任文科教授,月薪240圆,另外也有兼职收入。鲁迅兄弟每月600圆左右的收入购买力不低,在当时属于高收入阶层。

 

    1919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资买了八道湾的一所四合院,房价和装修一共花了4000块大洋,大抵相当于两半年的薪水这在今天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儿。

 

    1923年7月,兄弟失和,鲁迅随即搬出八道湾。据《鲁迅日记》记载,1923年10月30日,鲁迅联系“购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房宅事成,议价800银元”,这是鲁迅在北京购买的第二套房产。

    这座小院占地近400平米,有3间北房,3间南房,东西各2小间厢房,鲁迅和母亲及朱安3口人居住,宽敞。这所房子一共花了1000银元(其中200圆维修费),此时部虽然经常拖欠工资,但买套小四合院对于鲁迅来说还不是什么难事,也就三四个月的薪水。

发表于2013-09-12

一位女作家的买房辛酸史——拼命工作,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

 

    于琪说,房子就是她的梦。

 

    这位名校毕业,在著名公关公司做项目总监的白领,也是出版过五本书的作家。她曾在网上写了一篇“买房血泪史”,记录了自己和丈夫林庆在北京“摸爬滚打”只为求得一隅容身之所的经历。万字长文有网友看哭了,一位还在大学读书的学生留言:这就是将来要面对的一个吗?

但于琪和林庆是幸运的,在经历了“两万五千里长征”后,他们最终买到了房子。

    “说实话在我长到二十七岁的人生里,从没有一件事如同在北京买房一样耗尽心血,动用了努力,如果不是我们有着坚实的感情基础,这份爱情估计会被这严酷的现实打击到基本破裂。”于琪有时候不愿意回顾买房的过程。

 

    2008年于琪在北京读完大学,当时旁的房价只有9000多元一平方米;2010年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,攀升至两万元;2012年更是至5万元。说到这里,这个从广西来的瘦弱姑娘喘了口大气,“有一种这几年工作的钱都白挣了的挫败感”。

 

    2012年6月,于琪和当时还是男朋友的林庆决定买房。林庆是北京人,一直觉得买房这事需要和媳妇商量,所以在遇到于琪之前并没有买房。这个单纯的决定淹没在过去几年北京疯涨的楼市中。林庆有时也会想,如果早一点遇到于琪,早一点买房,置业之路是不是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艰辛。

从看二手房,到和中介打交道,最后到看新房、排号、选房、公积金贷款、商业贷款……每一步这两个年轻人都走得跌跌撞撞。直到今年5月申请贷款的时候还出了一个小插曲。

发表于2013-09-12

银行规定收入证明不能是公积金和工资分开的两张,但是林庆所在的外企有着极为严苛的人事制度,拒绝使用银行提供的模板。林庆的税后工资是12000元,申请的贷款是每月还6800元,按照银行规定,工资税后收入必须是两倍还款的数目,只凭工资的确不够,但如果加上满额缴存的公积金却是绰绰有余。林庆请求银行给公司的HR(人力资源)发封邮件沟通一下,银行批贷款的人说了句“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”,就啪地一声挂掉了电话,于是陷入僵局。于琪听到这个消息眼泪突然就哗哗地流下来了,她说不是因为恐惧,而是源于一种难以描述的无助。

华东在线综合报道

    最后两人追加了首付,由70万元升到100万元。每个月还贷减少到5900多元,才算解决了贷款的难题。在这100万元的首付里,林庆的父母出了70万元,剩下的30万元是两人工作以来攒下的钱,又向朋友借了几万元。“不过现在都还清了。”于琪和林庆一个月的收入有4万元,远高于去年公布的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223元。高薪的代价是化妆品都无法遮盖的黑眼圈。于琪的电子邮箱里每天都躺着数十封工作邮件,昨天,最早的一封来自凌晨4点。

上一页|1|
/1页